打出系列“组合拳”,青海省文旅行业强劲复苏

2021-08-23 09:10 来源:天天房车网 责任编辑:byron 阅读数3479
文章摘要

力争10月发行“大美青海、旅游净地”消费券和惠游青海一票通,运营一个季度后发行大美青海文旅惠民卡。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文旅等行业按下了“暂停键”,受到重创。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和好转,根据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在确保疫情防控安全有效的前提下,按照“两手抓、两促进、两不误”原则,坚持“稳”字当先,谨慎按下“重启键”,打出系列“组合拳”,全省文旅行业复工复产稳健有序,强劲复苏。1至8月,青海全省累计接待游客2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80亿元,分别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的6成和4成,8月份全省接待游客620万人次,比7月份增长100万左右,环比增长18.3%,旅游总收入57亿元,比7月增加近10亿元,环比增长20.5%,分别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的7成和5成。全省文旅行业复工率达到100%,在全国排名靠前。
 主要工作
在全省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经济社会秩序有序恢复时,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在确保疫情防控安全有效的前提下,“稳”字当先,谨慎按下“重启键”,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把文化旅游作为一业兴百业、一线带千面、一景富万家的事业,着重开展了6项工作。
  (一)搞好督导调研,力求决策科学精准。自省委省政府决定复工复产后,省文化和旅游厅第一时间成立了文旅行业复工复业复学和项目开复工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先后组织召开了全省重点文旅企业应对疫情座谈会、文化和旅游经济形势专题分析会、复工复产复学工作推进会等多个会议。厅领导带队组成八个督导调研组,分赴各市州开展以“带着问题去、带着困难去、带着落实去、带着服务去,送信心、送政策、送技能、送温暖”的“四带四送”活动,带头先行先试,传递文旅发展信心。通过实地走访调研、问卷调查和充分的座谈交流,全面了解掌握各地文旅行业复工复产面上、面下情况。做到细致分析、认真研判、科学决策,采取一系列适合省情发展的有效举措,支持文旅企业、项目开复工,全力推动文旅行业复苏重振。
  (二)强化政策支持,落实暖企惠民措施。认真梳理汇总国家、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的财税、金融、社保等一系列扶持政策,通过新媒体平台、服务电话、现场办公等方式,帮助文旅企业理解把握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及时解决文旅企业开复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制定印发了《关于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文旅发展的通知》《青海省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实施方案》《青海省“黄河·河湟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方案》,对全省文旅行业复工复产作出部署,安排专人服务、专项指导,用好用准用活普惠性政策。推出系列消费惠民措施,释放文旅消费潜力,让全省文旅“活”起来,消费“热”起来。
  (三)注重顶层设计,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成立以省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五位省级领导为副组长的文化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围绕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制定出台13项政策文件。成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联盟、专家智库。全面开展文化旅游资源普查全国试点省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全国重点建设区工作,编制“青绣”三年行动计划、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等规划,其中文化旅游业“十四五”规划、黄河文化专项规划共梳理储备重点项目190个,总投资约1413亿元,全省文化事业、文旅产业比重提高、发展提速。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累计扶持建设国家、省级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基地113家,民族手工艺品扶贫基地111家(年内可达到180家);国家和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各3个,国家级非遗项目73项,各类非遗扶贫就业工坊18家;全国、省级重点文保单位分别为51处、466处;公共图书馆52个,文化馆55个,博物馆(纪念馆)56个;娱乐场所299家、互联网服务场所309家;A级旅游景区115家,星级饭店322家,旅行社528家,新改建旅游厕所1717座,自驾车房车营地34个,基本形成140余条精品旅游线路。
  (四)帮助纾困解难,提振企业发展信心。积极协调省发改、财政及省内金融机构,拿出真金白银,为文旅企业送去“及时雨”和“定心丸”。及时调整文旅专项资金支出结构,集中下达文化旅游专项资金2.5亿元,其中,给121家文旅企业奖补1580万元,扶持文旅产业重点项目49个下拨资金1.25亿元,支持乡村旅游及旅游扶贫建设项目153个下达资金总额2000万元,为39家中小微旅游企业落实贷款贴息900.9万元。向省内金融机构推送全省文旅行业意向贷款企业和项目193个,融资需求85亿元,促成合作项目100余个,助企融资近20亿元。为276家旅行社暂退80%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5624万元。有效提振了文旅行业复工复产的信心。健全对口援青、西北协作区、沿丝绸之路、青藏铁路沿线以及长江、黄河、澜沧江流域文化旅游合作机制。与11个省外文旅部门,20多家国内优秀企业和高等院校,省内5个市州11家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创建“青海100”特色文旅体验点和“青海50”城市文旅产业创客基地。积极实施青绣“八个一”工程,30万绣娘捧上青绣产业的“金饭碗”。
  (五)化危为机谋发展,迎难而上促复产。根据我省新冠肺炎疫情情况和文旅特点,充分借力央视央广和新媒体等宣传资源,打造宣传矩阵,百余家省内外媒体刊发青海文旅信息近2万余篇(条),在省内媒体资源投放“大美青海·旅游净地”公益广告1万余条。在央视、央广15个频道和3个频率推出“大美青海·旅游净地”公益旅游广告,折合广告价值达9000多万元,并登上美国纽约时代广场,7月至年底继续在央视综合、新闻频道播出。先后开展了文旅人“游”青海、青海人游青海、我为家乡代言短视频大赛系列活动、中国旅游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非遗购物节”“黄河·河湟文化”惠民消费季、诚邀全国人民游青海、“青绣”大赛等活动。强化与机场、铁路、交通部门合作,加开旅游包机、列车和客车,加密航班、列车和客运频次,开启青海人游青海旅游专列。举办全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高峰论坛、“中国景区创新发展”主题论坛、青海文化与旅游休闲产业蓝迪国际智库研讨会、全省文旅企业家建言献策座谈会等一系列活动,全面激活省内文旅市场,为文化旅游市场主体提供了后疫情时期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升级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举措。携程“2020中秋+国庆旅行指北”显示,上海、广东国庆赴西宁机票搜索热度分别上涨307%、186%;租车自驾游人气省市、租车时长均位列第四。人民日报《全国文旅“网红打卡地”价值推荐榜》荣登第三。关键词“青海旅游”百度指数搜索环比增长27%。抖音、快手平台话题#大美青海,关联话题短视频累计超过17万,总浏览量合计超过7.5亿。
 (六)创新发展模式,加快数字文旅建设。疫情防控期间,线下文化旅游活动受到冲击,但线上新业态新消费不断增长。惠民消费季启动一周时间直接消费近9.2亿元,13家金融机构开展40余次线上线下“爱购青海”等消费优惠活动,带动文旅消费过亿元。推出线上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景区、演艺、非遗等20余个板块的“线上文旅”服务,全省专业艺术院团、民间艺术团体线上线下演出和直播3000余场,观看人数达400余万人(次),微图书馆、云图听说等栏目访问170万人次。《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展》《江河源文明展》《多元华彩·融合创新——青海民族民间艺术展》等3D精品展览的参观点击量达到1709.2万人(次)。创新举办全省群众文艺调演和国有院团岗位大练兵,是近30年来全省最具社会影响力和群众参与最广泛的文艺盛会,5万余名演员倾情奉献250余场演出,线上线下观众630余万人(次)。通过扩大优质数字文旅产品供给,发展沉浸式体验型文旅消费,引导和培育网络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等新热点新模式,既保障了观展、游览安全,又改善了消费体验。
特色亮点
  全省文旅行业紧紧围绕增强青海软实力、提升青海影响力这个核心任务,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通过思想引领、理念融通、文旅交融,积极整合文旅资源,有效发挥项目、资金、平台、活动、人才等作用,使文旅融合整体发力,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一体推进。一是积极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推动文旅产业全要素聚合与重组,催生融合型的新业态、新产品、新市场。今年疫情防控期间,在央视持续打造“大美青海·旅游净地”品牌,从3月份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同步启动,推出70条精品旅游线路,先后开展“文旅人游青海”“青海人游青海”“诚邀全国人民游青海”系列活动,青海、西宁列全国旅游目的地人气榜前10名。二是文旅消费潜力稳步激发。出台《青海省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实施方案》,开展了为期四个月的“黄河·河湟文化”惠民消费季暨端午消费周活动,在全省各市州同步开展四大板块83项活动,全省文旅行业聚力“六稳”工作和“六保”任务,打造了一场全省联动、全民乐享的文旅体惠民消费活动,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拉动了消费经济,丰富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得到文化和旅游部的表扬。三是区域合作机制建立。建立健全对口援青、西北协作区、沿丝绸之路、青藏铁路沿线,以及长江、黄河、澜沧江流域文化旅游合作机制,以文化交流为纽带,传播推介与尊重多元相统筹,实现文旅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四是综合执法成效显著。印发《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市场秩序专项整治方案》《青海省文化和旅游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深入开展文化旅游安全及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规范整治文化旅游市场秩序,推进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困难问题
 一是经营收入骤降。我省文旅企业以小微企业为主,市场发育不足,抗风险能力差,由于经营收入骤降,企业资金链紧张,中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生存堪忧。二是消费意愿明显下降。疫情之下,群众防范意识普遍增强,旅游者出游意愿较难在短期内恢复。同时,疫情导致不少人失业或收入锐减,消费意愿明显下降。三是市场需求严重不足。受疫情影响,来青人员大幅减少,行政企事业单位出差锐减,大多会议、培训、大型活动取消或延期,对住宿、餐饮等旅游业影响很大。四是产品(项目)创新能力不足。文旅产品(项目)应对市场能力弱,需进一步强化数字文旅支撑,打造省外高端、省内生态度假的旅游产品(项目)。五是重大项目策划储备能力弱。地方重大文旅项目策划储备能力弱,对接国家战略、多渠道争取中央资金支持不足,需进一步对接国家政策,找准发展空间。六是投融资政策输血紧缺。文旅企业总体规模小,社会贡献率底,需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引导社会资本积极投入;融资渠道单一,核心竞争力不强,缺乏融资担保,多元化融资平台和渠道尚未建立,文旅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
 思路举措
 下一步,省文化和旅游厅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全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进一步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和思维分析全省文旅发展形势,以保促稳,以稳求进,以进育新,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稳住文旅发展基本面,抓好文旅市场主体,保障文旅消费供给,发展新业态新基建,推动文旅金融有效合作,融入区域发展大局,加强文旅交流促进民心交融,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进一步发挥文旅行业在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实施“一卡一券一票”重点惠民项目。着力推进大美青海文旅惠民卡、“大美青海、旅游净地”消费券和惠游青海一票通三个重点项目的实施工作,进一步完善项目实施运营方案,推进软件系统开发、金融机构对接、文旅活动征集、对接文旅消费合作联盟组建参与企业意向,组建景区惠民消费联盟,筹备惠游青海一票通启动首发仪式等各项工作。力争10月发行“大美青海、旅游净地”消费券和惠游青海一票通,运营一个季度后发行大美青海文旅惠民卡。
  (二)强化项目储备,加大项目推进力度。持续加强重大项目谋划储备,健全项目储备和管理长效机制,形成“谋划储备一批、前期推进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建成投产一批”的良性循环,为全省文化旅游业发展、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积极争取中央投资既有渠道、专项债券和地方债券资金,全力保障入库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分类、分级推进,落实要素保障,推动项目及早开工建设,加快资金拨付及实施进度,落实责任,按期督办,确保按计划顺利实施。
  (三)继续实施“黄河·河湟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组织实施好“黄河·河湟文化”惠民消费季剩余活动,不断形成新突破、新亮点、新热潮,确保活动多彩、精彩、出彩,全力推动全省文化和旅游市场复苏振兴,为我省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贡献文旅力量。
  (四)举办“首届龙羊峡黄河文化音乐嘉年华活动”。拟于2020年10月2日至7日,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龙羊峡景区举办“首届龙羊峡黄河文化音乐嘉年华活动”。活动包括嘉年华活动开幕式、舞台演出、活动期间游园、“文旅大集”、媒体宣传等内容。推动和促进青海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丰富和满足本省及全国游客在国庆中秋期间的假日文化旅游需求,活跃和拉动青海省旅游经济的恢复和增长。
  (五)建立冬春季旅游长效机制。在全省策划举办200余项文化旅游重点活动,推出冬春季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冬春季文化旅游优惠措施,进一步丰富我省今冬明春文化旅游活动,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激活文化旅游市场、拓展文化旅游产品、壮大文化和旅游产业、延长文化旅游时间,推出全时全季全域旅游新模式。
  (六)持续加强宣传推广。持续开启全媒体强力宣传青海旅游模式,充分借力央视央广及中央驻青、省垣媒体、户外广告、楼宇等宣传资源,形成矩阵式传播,擦亮“大美青海·旅游净地”名片,形成大宣传格局,打造大美青海文化旅游目的地、网红打卡地。
来源:文旅中国